真操蛋,我这个地方又开始下雨了天气预报说要连下三天的雨。其中还有大到暴雨,我不由得心有余悸,之前的塌墙还没垒起来,这再下雨没塌的墙也要塌了。唉求爷爷告奶奶,希望老天爷别在下大雨了吧。
@anoma 的核心,感觉不像是在追什么热点项目,更像是和一群人在摸索一个未知的实验场。参与这种项目,不是随便刷刷帖子、点点测试网就完事,真正的乐趣在于你愿意花时间去读代码、跑节点、感受每次迭代的细微变化,甚至在社区里和别人吵上几句,慢慢摸到项目的脉络。不过说真的,最近两天全是白球,排名直接滑到6000多,气得我差点把垒好的墙推倒重来。
这种沉浸的回报,不只是拿到测试网权限、混个社区角色,或者意淫一下未来的空投。真正有意思的是,当你开始基于自己的体验输出点看法,试着从某个独特的角度去拆解它的设计时,你会发现自己在生态里的话语权慢慢长出来了——就像种树,平时没察觉,回头一看已经枝繁叶茂。
最近很多时间反复琢磨 Anoma 的设计,吸引我的不是那些 intent 架构的精妙细节,也不是 ZK 技术的炫技,而是它对「身份」的全新思考。我们都习惯了把钱包地址、账户编号或者 DID 当成数字世界的身份证,固定不变,甩都甩不掉。但 Anoma 却跳出了这个框框:它觉得链上的身份不该是死板的标签,而应该是在每次交互中,由你的意图、场景和约束条件临时织出来的「动态契约」。
换句话说,每一笔转账、每一次交易,都像是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