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FF宣布与一家数字资产基础设施平台达成战略合作。贾跃亭随即抛出了一连串热门概念,包括"EAI出行、Web3、区块链、加密、稳定币"等,声称要打造一个连接Web2和Web3、链上和链下、现实和虚拟的"价值融合体"。这番雄心勃勃的描述,不禁让人想起他过去擅长的PPT式演讲。
RWA(Real World Asset)指的是将现实世界中的有价值资产转移到区块链上进行交易和流通。这需要项目方提供真实且具有法律效力的资产,同时还要有明确的收益路径。
那么,FF究竟能用什么资产来讲述RWA的故事呢?
目前看来,FF唯一可能"上链"的资产就是那1万多份预订单。虽然这些订单尚未兑现,也不能算作法律意义上的应收账款,但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未来现金流"。在传统金融语境中,这属于"或有资产"——虽然不能入账,但可以包装。
如果贾跃亭真要尝试RWA,最现实的方案可能是:将这些预订单打包成一个"未来收益权资产池",然后设计结构化代币产品,并通过合作平台对外发售。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用"卖车的承诺"来融资"造车的资金"。逻辑上形成了一个闭环:相信我,就投资我;等我量产了,就给你回报。这种思路确实很符合贾跃亭的风格,也颇具Web3特色。
在这场RWA大戏中,FF的合作伙伴扮演着关键角色。
其中一家合作方是一个全球多市场券商,注册地在开曼群岛。它的特点是将USDT等稳定币作为入金渠道,打通了传统股票市场和加密资产之间的通道。用户可以用USDT购买港股,也可以将美股收益兑换成链上资产。这种模式为那些追求灵活性、对合规要求不高的用户提供了便利。
该平台不仅是个入口,还具备执行能力。它曾协助一家公司进行过"股权+代币"的融资尝试,其模式与FF此次的预订单代币化思路非常相似。
另一位合作方则是一家曾在NFT领域有所建树的Web3项目,如今转型为"RWA代币化专家"。他们擅长结构设计、跨境法律和技术合规,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包装"服务。他们不需要FF真的能生产多少车,只需要FF提供一个"未来可预期的现金流"模型,其余的结构设计、收益模型、代币发行等细节都可以由他们搞定。
从表面上看,FF的这个RWA模型似乎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贾跃亭用"未来卖车的承诺"换取当前的USDT融资,并承诺未来以"收益权代币"的形式回馈投资者。这种模式在加密圈并不陌生,可以概括为"未来主义+代币化+流动性=短期叙事溢价"。
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的可行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短期来看,只要预订单确实存在且有支付记录,就可以将其打包为"未来现金流资产池",并按"预期收入权"比例发行代币。合作平台可以迅速上架交易对,甚至添加流动性挖矿激励,快速吸引市场参与者。上市公司背景、预订单资产和空投预期这三个因素足以激发一波短期市场热情。
其次,从底层资产来看,FF提供的1万份预订单实际上缺乏法律保障和强制执行力,也无法确保收益兑现能力。这更像是一份"基于信任的承诺",而非真正的应收账款。投资者实际上是在押注贾跃亭的信用、FF的造车能力以及市场对"即将交付"的集体期待。
最后,不要忘记FF是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面临着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严格审查。目前FF正因早期财务披露问题接受SEC调查,在这种情况下高调宣布涉足Web3和代币化融资,无疑增加了项目的合规风险。虽然FF尚未推出具体的代币销售方案,但如果未来涉及将"预订单"变现并面向美国公众募资,很可能触碰SEC对"未注册证券发行"的监管红线。
金融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提高流动性,而是建立信任。FF恰恰是这条路上最具矛盾性的存在:贾跃亭擅长讲故事,却总是难以兑现承诺;他总能站在资本风口,却难以完成产品交付。
这次借助RWA概念,他试图在纳斯达克和Web3之间架起一座"信仰之桥":将汽车量产的未来转化为代币,把用户的预付款变成投资者手中的流通资产,将高风险、不确定的商业模式披上链上金融的外衣——继续讲述他的故事。
然而,RWA并非加密世界的避风港,它应该是连接链下资产和链上信任的桥梁。如果这座桥一端是模糊不清的PPT,另一端是需要兑现的代币,那么这座桥很难走远,也无法承受太多重量。
归根结底,这既不是RWA的胜利,也不是Web3的胜利,而是贾跃亭在"如何讲述一个可变现的未来"这门艺术上的又一次尝试。他可能会成功,让FF的股价再度上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本续命时间;他也可能会失败,引来SEC的进一步调查,使Web3和传统金融的交叉领域成为新的监管试验场。但无论结果如何,他已经赢得了他最擅长的部分:关注度、流量,以及一群愿意再次押注他的信徒。
对贾跃亭而言,这仍是他最熟悉的剧本,只是换了个新舞台罢了。
9554 热度
97458 热度
126265 热度
5274 热度
1693 热度
FF押注RWA热潮 贾跃亭Web3融资再造神话?
FF踩进Web3生态,贾跃亭能否借RWA续命?
7月中旬,FF宣布与一家数字资产基础设施平台达成战略合作。贾跃亭随即抛出了一连串热门概念,包括"EAI出行、Web3、区块链、加密、稳定币"等,声称要打造一个连接Web2和Web3、链上和链下、现实和虚拟的"价值融合体"。这番雄心勃勃的描述,不禁让人想起他过去擅长的PPT式演讲。
FF能拿什么资产玩转RWA?
RWA(Real World Asset)指的是将现实世界中的有价值资产转移到区块链上进行交易和流通。这需要项目方提供真实且具有法律效力的资产,同时还要有明确的收益路径。
那么,FF究竟能用什么资产来讲述RWA的故事呢?
目前看来,FF唯一可能"上链"的资产就是那1万多份预订单。虽然这些订单尚未兑现,也不能算作法律意义上的应收账款,但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未来现金流"。在传统金融语境中,这属于"或有资产"——虽然不能入账,但可以包装。
如果贾跃亭真要尝试RWA,最现实的方案可能是:将这些预订单打包成一个"未来收益权资产池",然后设计结构化代币产品,并通过合作平台对外发售。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用"卖车的承诺"来融资"造车的资金"。逻辑上形成了一个闭环:相信我,就投资我;等我量产了,就给你回报。这种思路确实很符合贾跃亭的风格,也颇具Web3特色。
幕后推手:合作伙伴的角色与动机
在这场RWA大戏中,FF的合作伙伴扮演着关键角色。
其中一家合作方是一个全球多市场券商,注册地在开曼群岛。它的特点是将USDT等稳定币作为入金渠道,打通了传统股票市场和加密资产之间的通道。用户可以用USDT购买港股,也可以将美股收益兑换成链上资产。这种模式为那些追求灵活性、对合规要求不高的用户提供了便利。
该平台不仅是个入口,还具备执行能力。它曾协助一家公司进行过"股权+代币"的融资尝试,其模式与FF此次的预订单代币化思路非常相似。
另一位合作方则是一家曾在NFT领域有所建树的Web3项目,如今转型为"RWA代币化专家"。他们擅长结构设计、跨境法律和技术合规,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包装"服务。他们不需要FF真的能生产多少车,只需要FF提供一个"未来可预期的现金流"模型,其余的结构设计、收益模型、代币发行等细节都可以由他们搞定。
FF的RWA尝试: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表面上看,FF的这个RWA模型似乎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贾跃亭用"未来卖车的承诺"换取当前的USDT融资,并承诺未来以"收益权代币"的形式回馈投资者。这种模式在加密圈并不陌生,可以概括为"未来主义+代币化+流动性=短期叙事溢价"。
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的可行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短期来看,只要预订单确实存在且有支付记录,就可以将其打包为"未来现金流资产池",并按"预期收入权"比例发行代币。合作平台可以迅速上架交易对,甚至添加流动性挖矿激励,快速吸引市场参与者。上市公司背景、预订单资产和空投预期这三个因素足以激发一波短期市场热情。
其次,从底层资产来看,FF提供的1万份预订单实际上缺乏法律保障和强制执行力,也无法确保收益兑现能力。这更像是一份"基于信任的承诺",而非真正的应收账款。投资者实际上是在押注贾跃亭的信用、FF的造车能力以及市场对"即将交付"的集体期待。
最后,不要忘记FF是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面临着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严格审查。目前FF正因早期财务披露问题接受SEC调查,在这种情况下高调宣布涉足Web3和代币化融资,无疑增加了项目的合规风险。虽然FF尚未推出具体的代币销售方案,但如果未来涉及将"预订单"变现并面向美国公众募资,很可能触碰SEC对"未注册证券发行"的监管红线。
结语:RWA的未来与贾跃亭的选择
金融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提高流动性,而是建立信任。FF恰恰是这条路上最具矛盾性的存在:贾跃亭擅长讲故事,却总是难以兑现承诺;他总能站在资本风口,却难以完成产品交付。
这次借助RWA概念,他试图在纳斯达克和Web3之间架起一座"信仰之桥":将汽车量产的未来转化为代币,把用户的预付款变成投资者手中的流通资产,将高风险、不确定的商业模式披上链上金融的外衣——继续讲述他的故事。
然而,RWA并非加密世界的避风港,它应该是连接链下资产和链上信任的桥梁。如果这座桥一端是模糊不清的PPT,另一端是需要兑现的代币,那么这座桥很难走远,也无法承受太多重量。
归根结底,这既不是RWA的胜利,也不是Web3的胜利,而是贾跃亭在"如何讲述一个可变现的未来"这门艺术上的又一次尝试。他可能会成功,让FF的股价再度上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本续命时间;他也可能会失败,引来SEC的进一步调查,使Web3和传统金融的交叉领域成为新的监管试验场。但无论结果如何,他已经赢得了他最擅长的部分:关注度、流量,以及一群愿意再次押注他的信徒。
对贾跃亭而言,这仍是他最熟悉的剧本,只是换了个新舞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