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央行流动性与比特币走势的隐秘关联
经历了一周的关税摩擦后,市场在周末迎来短暂喘息。然而,这种平静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关税问题作为突发事件,引发了资金避险和情绪波动,导致市场剧烈震荡。
一旦市场厘清关税带来的基本面变化并释放避险情绪,金融市场将重新寻找平衡点。这也解释了为何全球股市,尤其是美股在上周五以上涨收官。从标普500波动率指数的变化中可见一斑。
上周VIX指数创下近期新高,近年来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仅有去年日本央行加息的极端事件和2020年疫情引发的金融动荡。这也是过去一周市场出现如此大幅波动的原因,毕竟如此情况实属罕见。
随着巨大波动暂时平息,加密货币市场走势的焦点又回到了"通胀"和"降息"上。只有降息才能带来资金的大规模涌入,为以比特币为首的风险资产带来增长动力。
通过对比过去10年全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比特币的走势,可以分析出这种相关性。比特币过去10年的巨大涨幅正是建立在全球M2暴增的基础上,且这种相关性远超其他金融数据。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当公布与通胀或降息相关的数据时,比特币总会有所波动,因为这最终影响着是否有新资金进入加密货币领域。
然而,目前加密货币市场似乎过于聚焦美联储的降息路径,而忽视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央行资产规模。它反映了当前国内货币的流动性情况。
当大多数人关注西海岸金融市场时,恰恰忽视了我国自身的金融流动性,实际上它与比特币的涨跌幅同样密切相关。
从比特币过去3个周期涨幅与央行资产规模增长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这种相关性波动几乎贯穿了每一次比特币的大涨,也恰好与每4年一次的周期相对应。
央行的流动性在2020-2021年的加密货币牛市、2022年的熊市、2022年-2023年初从周期低点的复苏、2023年第四季度(比特币ETF获批之前)的飙升以及2024年的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的回调中都发挥了作用。
同样在2024年美国大选前几个月,央行的流动性再次转为正值,刚好带来了一波"选举牛"。
不过,央行的规模在2024年9月后开始回落,并于2024年底触底回升,目前涨至了过去一年的高点。从数据相关性看,央行流动性的变化通常先于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市场大幅波动。
有趣的是,在2017年的比特币牛市中,美联储并非"放水"的一方,反而全年加息了3次,且存在量化紧缩。但以比特币为首的风险资产在2017年表现依然非常乐观,因为央行规模在那一年创下新高。
甚至从标普500的涨幅来看,也与央行的流动性存在一定相关性。从历史数据看,央行总资产规模与标普500的年度相关性系数约为0.32(基于2015-2024年数据)。
当然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央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与美联储议息会议的时间窗口有重叠期,所以相关性会在短期被放大。
综上所述,除了密切关注美国的货币政策,同样需要留意国内的金融数据变化。而在一周前已有消息称:"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调整余地,随时可以出台",我们要做的就是跟踪这一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1月,我国存款总额为42.3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存款总额约为17.93万亿美元。从存款规模上看,我国存在更多的金融可能性,如果流动性改善,或许会迎来某种变化。
当然,另一个需要探讨的点在于,即使资金流动性提高,是否能流入加密市场,毕竟还存在某些限制。不过,香港已经给出了答案,从政策松紧情况和便捷性看,已不同于几年前。
最后,乘势而上好过逆水行舟,我们要做的除了等待,就是在风起时敢于拾级而上,迎风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