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私下换汇的法律风险:行政违规还是刑事犯罪
私下外币交易的法律风险与边界探讨
海外留学换汇额度不足时,有人会寻求私人兑换美金的途径。许多人为规避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外汇限额,会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换汇,如寻找换汇中介、地下钱庄或境外换汇公司。
那么,这种私下换汇行为是否存在法律风险?为他人介绍换汇渠道是否违法?如果有风险,其法律边界又在哪里?
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区别
许多人认为,如果换汇是为了自用而非牟利,或仅是介绍换汇渠道,可能违反行政法规,但不至于构成刑事犯罪。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让我们看几个案例:
A为注册公司,通过私下渠道以"对敲"方式,让某香港公司向A公司转入1000万元等值港币作为外资注册资本。
B为偿还在澳门的赌债,通过地下钱庄以"对敲"方式,将人民币汇至指定境内账户,由钱庄将对应港币还给赌场。
C从事留学移民业务,为客户朋友牵线搭桥,联系有意向的人选进行900万美元兑换人民币的交易。
这些行为究竟是违法还是犯罪?实际案例显示,上述三种情形的当事人均被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
法律适用的复杂性
法律的滞后性和司法机关对法律的扩大解释是导致某些行为被认定为犯罪的部分原因。以私人换汇为例,相关法律规定包括:
2008年《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了私自买卖外汇等行为的处罚标准。
201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通知明确了"数额较大"的具体标准。
2019年最高法、最高检关于非法买卖外汇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了非法经营罪的量刑标准。
从这些规定来看,似乎只有倒买倒卖和变相买卖外汇且达到一定金额才构成刑事犯罪。然而,实际司法实践中,即使是出于自用目的的换汇或仅是介绍买卖外汇的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
刑事风险的模糊边界
实际上,刑事风险的边界并非清晰可辨。同样的换汇事由和方式,在不同案件中可能得出不同的判决结果。例如,著名的刘汉案和黄光裕案就是典型的"同案不同判"。
在具体案件中,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来评估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对于非法介绍买卖外汇的行为,要考虑介绍人是否有偿、收取的服务费多少、参与的深度、换汇的目的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对市场秩序危害的评估。
结语
虽然私下换汇方式隐蔽,但一旦关联交易被查处,可能牵连上下游。即使是行政处罚,罚款金额也不菲。此外,如果不慎收到赃款,还可能涉及其他刑事风险。
因此,建议大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以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在进行任何涉及外汇交易的活动时,都应当谨慎行事,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避免触犯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