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密碼法實施 全球密碼技術監管博弈升級

robot
摘要生成中

2020年伊始,中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正式實施。在此之前,僅有2007年公布的《商用密碼產品使用管理規定》和《境外組織和個人在華使用密碼產品管理辦法》作爲相關法規。

許多人對"密碼"和"密碼法"的概念存在誤解,認爲它們僅涉及手機和網站登入密碼。事實上,這種理解完全錯誤。

國家密碼管理局負責人表示,密碼法是國家安全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法律中的"密碼"指的是採用特定變換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密保護、安全認證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其主要功能是加密保護和安全認證。這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密碼"有本質區別。

有觀點將《密碼法》與區塊鏈技術聯繫起來。盡管區塊鏈技術確實基於密碼學,但將《密碼法》僅僅局限於區塊鏈領域是不夠全面的。密碼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產和生活中,幾乎所有通信和商業行爲都涉及密碼技術,區塊鏈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密碼法》的覆蓋範圍遠超區塊鏈,對整個國家的通信和經濟活動具有重大意義。

0109其他渠道文章用圖.jpg

《密碼法》的出臺時機雖然與區塊鏈技術討論的熱潮吻合,但實際上這項法案已醞釀多時。它很可能與全球範圍內對密碼技術使用和管理,以及通信監控需求的升級有關。近年來,歐美國家也在積極推動各類加密和反加密的技術方案,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討論。

目前,主流密碼學算法大多是開源且經過長期驗證的。從政府角度來看,限制技術傳播和使用並非可行之策,更多的是希望從使用方式入手,獲得更多掌控權。長期以來,各國政府一直在個人隱私、商業隱私與反恐、反犯罪及國家安全需求之間尋求平衡。

許多國家試圖通過非公開的技術手段獲得密碼學技術的主導權,其中美國走得最遠。二戰後,美國就將密碼學技術作爲武器進行管理,嚴格限制其出口,這引發了一系列民權運動和密碼朋克運動。

90年代,美國國家安全局曾嘗試推廣一種內置政府後門的手機芯片組,但未能成功。而"棱鏡計劃"和"Bullrun計劃"的曝光更是震驚全球,揭示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竊聽和侵犯個人隱私行爲。

在"後斯諾登"時代,以"五眼聯盟"爲核心的歐美政府及情報體系並未縮小監督權力,反而尋求通過立法來"合法化"大規模監控。

英國在2016年通過了《調查權力法案》,被稱爲"窺視者憲章"。該法案要求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保留用戶12個月的瀏覽記錄,並允許政府收集各種來源的個人數據。盡管遭到強烈反對,但該法案仍然通過,只是後來在範圍上有所縮小。

澳大利亞則於2018年通過了"反加密法",要求從業者必須協助官方獲取加密內容。該法案允許執法機關要求企業提供技術援助,甚至強制要求提供特定加密通信內容的查看權限。

從英國到澳大利亞的立法可以看出,"五眼聯盟"一直在努力擴大監控權限,試圖通過後門和解密來獲得更多控制權。這或許是中國《密碼法》出臺的更廣泛背景。如果中國希望在全球情報系統中不落後,甚至掌握主動權,就必須在密碼技術領域進行立法,並及時應對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

歷史表明,密碼技術對全球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響。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標志着密碼學應用進入新階段,各國密集出臺相關法案也表明對密碼技術的重視程度空前。中國《密碼法》的實施,意味着中國正式加入這場無形的戰場,而這場博弈可能才剛剛開始。

analytics-3088958_1920.jpg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