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近日成功 IPO 上市,對整體加密市場無疑是一大里程碑,卻也引爆加密社群內部一場關於「價值分配」的激辯。長年支持 USDC 但卻沒獲得任何回報的 DeFi 玩家紛紛質疑:「這場勝利,真的有他們的份嗎?」
誰造就了 USDC,如今卻被遺忘?
DeFi 分析師 Ignas 在 X 上直言,自己對於 Circle 上市成功「有點不是滋味」。他指出,早期採用 USDC 的正是加密原生社群與 DeFi 使用者,他們是最早支持穩定幣基礎設施的一群人,但如今卻未能分享到任何成果:
NGL, I feel a bit salty about $CRCL‘s success.
Crypto natives, and especially DeFi users, were early USDC adopters. We form the core user base.
Crypto is amazing because it rewards early adopters: from BTC, ETH, to multiple airdrops.
Yet, the upside from Circle’s success…
— Ignas | DeFi (@DefiIgnas) June 9, 2025
比特幣、以太坊乃至各種空投,一向獎勵早期用戶,這是加密世界的核心價值。但 USDC 卻沒有持有利息 (base yield)、沒有 $CRCL 股票配發、沒有空投,什麼都沒有。
Ignas 認為,Circle 成功雖為加密世界帶來光環,但對 DeFi 社群而言,卻是「站在場外看別人分紅」。
(為什麼 Ripple 收購 Circle 可能會成為「以太坊與 DeFi 的末日」?)
從鏈上走向傳統金融,是否背叛加密社群?
Circle 透過股票 ($CRCL) 進入傳統市場 (TradFi),普通投資者只能透過證券帳戶買入,這讓 Ignas 認為整個加密價值正被「吸取」。他擔憂 USDC 的繁榮,反而讓資金從鏈上流向了傳統金融體系,形成價值外流。
(傳統金融整合區塊鏈讓加密黯然失色:Cypherpunk 走向邊緣後留下了什麼?)
即便如此,他也承認 Circle 的成功對整體產業並非壞事:
支付應用會因此普及,穩定幣供應也將擴張,進而推升鏈上交易活動與底層公鏈估值。
他無奈道,「只是未來我會傾向支持,那些願意將報酬留給早期使用者的穩定幣專案,像是 Ethena、MakerDAO、Frax 等,而非 Tether 或 Circle。」
DeFi 協議上市潮?ETF 與 SPAC 成通道
Daily Degen 新聞撰文者 @rektdiomedes 對此回覆,表示這場「價值分配失衡」問題終將獲得解方:
未來 DeFi 協議將透過不同方式將價值傳遞給原生用戶與代幣持有人,可能是代幣估值重新定價、協議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 上市、甚至推出 ETF 等方式。
他舉例,包括 Frax 正考慮透過 SPAC 上市,Aave 則可能在一兩年內藉由 ETF 進入傳統金融市場。
換句話說,即便當前原生用戶在 Circle 上市中被邊緣化,但長遠來看,這波合規化浪潮將帶動整體 DeFi 協議進入更寬廣的資本通路。
(SEC 修法支持 DeFi!主席 Atkins:礦工與區塊驗證者不違反證券法,支持加密創新)
Tether 定期買幣:回饋方式意外獲讚
有趣的是,也有人提到 Tether 的另類「回饋方式」。@happysubstack 指出,雖然 Tether 一向不透明、也未給予用戶直接分潤,但至少他們把部分利潤回流加密市場,像是大規模買入比特幣,間接穩固了市場價格。
(Tether 宣布開源比特幣挖礦系統 MOS:打造中小礦工的勝場,告別壟斷生態)
這一點也獲得 Ignas 認同,他甚至提出疑問:「那麼,會不會對加密領域來說,Tether 其實比 USDC 還要更好?」
在缺乏直接回饋機制的情況下,Tether 的策略反而激起社群正向反應,突顯出 Circle 在價值回歸用戶方面的落差。
下一階段:穩定幣之戰回歸「用戶為本」
這場爭論不只是情緒反應,更揭示了加密產業正走向一個關鍵岔路:「穩定幣發行商到底是要服務傳統市場,還是專注加密原生社群?」
DeFi 社群始終重視「價值如何分配」這件事,凸顯他們支持的不只是穩定幣本身,更是其背後代表的價值觀——是否福禍共享、是否透明、是否仍屬於這個鏈上世界。
隨著 Circle 登上傳統資本市場舞台,這場穩定幣的話語權之爭才正要開始。
這篇文章 遍佈 DeFi 走向傳統金融,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上市算是一種加密渣男嗎?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
12448 熱度
9290 熱度
9700 熱度
9269 熱度
49021 熱度
4573 熱度
32148 熱度
21935 熱度
33320 熱度
149427 熱度
遍佈 DeFi 走向傳統金融,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上市算是一種加密渣男嗎?
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近日成功 IPO 上市,對整體加密市場無疑是一大里程碑,卻也引爆加密社群內部一場關於「價值分配」的激辯。長年支持 USDC 但卻沒獲得任何回報的 DeFi 玩家紛紛質疑:「這場勝利,真的有他們的份嗎?」
誰造就了 USDC,如今卻被遺忘?
DeFi 分析師 Ignas 在 X 上直言,自己對於 Circle 上市成功「有點不是滋味」。他指出,早期採用 USDC 的正是加密原生社群與 DeFi 使用者,他們是最早支持穩定幣基礎設施的一群人,但如今卻未能分享到任何成果:
NGL, I feel a bit salty about $CRCL‘s success.
Crypto natives, and especially DeFi users, were early USDC adopters. We form the core user base.
Crypto is amazing because it rewards early adopters: from BTC, ETH, to multiple airdrops.
Yet, the upside from Circle’s success…
— Ignas | DeFi (@DefiIgnas) June 9, 2025
比特幣、以太坊乃至各種空投,一向獎勵早期用戶,這是加密世界的核心價值。但 USDC 卻沒有持有利息 (base yield)、沒有 $CRCL 股票配發、沒有空投,什麼都沒有。
Ignas 認為,Circle 成功雖為加密世界帶來光環,但對 DeFi 社群而言,卻是「站在場外看別人分紅」。
(為什麼 Ripple 收購 Circle 可能會成為「以太坊與 DeFi 的末日」?)
從鏈上走向傳統金融,是否背叛加密社群?
Circle 透過股票 ($CRCL) 進入傳統市場 (TradFi),普通投資者只能透過證券帳戶買入,這讓 Ignas 認為整個加密價值正被「吸取」。他擔憂 USDC 的繁榮,反而讓資金從鏈上流向了傳統金融體系,形成價值外流。
(傳統金融整合區塊鏈讓加密黯然失色:Cypherpunk 走向邊緣後留下了什麼?)
即便如此,他也承認 Circle 的成功對整體產業並非壞事:
支付應用會因此普及,穩定幣供應也將擴張,進而推升鏈上交易活動與底層公鏈估值。
他無奈道,「只是未來我會傾向支持,那些願意將報酬留給早期使用者的穩定幣專案,像是 Ethena、MakerDAO、Frax 等,而非 Tether 或 Circle。」
DeFi 協議上市潮?ETF 與 SPAC 成通道
Daily Degen 新聞撰文者 @rektdiomedes 對此回覆,表示這場「價值分配失衡」問題終將獲得解方:
未來 DeFi 協議將透過不同方式將價值傳遞給原生用戶與代幣持有人,可能是代幣估值重新定價、協議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 上市、甚至推出 ETF 等方式。
他舉例,包括 Frax 正考慮透過 SPAC 上市,Aave 則可能在一兩年內藉由 ETF 進入傳統金融市場。
換句話說,即便當前原生用戶在 Circle 上市中被邊緣化,但長遠來看,這波合規化浪潮將帶動整體 DeFi 協議進入更寬廣的資本通路。
(SEC 修法支持 DeFi!主席 Atkins:礦工與區塊驗證者不違反證券法,支持加密創新)
Tether 定期買幣:回饋方式意外獲讚
有趣的是,也有人提到 Tether 的另類「回饋方式」。@happysubstack 指出,雖然 Tether 一向不透明、也未給予用戶直接分潤,但至少他們把部分利潤回流加密市場,像是大規模買入比特幣,間接穩固了市場價格。
(Tether 宣布開源比特幣挖礦系統 MOS:打造中小礦工的勝場,告別壟斷生態)
這一點也獲得 Ignas 認同,他甚至提出疑問:「那麼,會不會對加密領域來說,Tether 其實比 USDC 還要更好?」
在缺乏直接回饋機制的情況下,Tether 的策略反而激起社群正向反應,突顯出 Circle 在價值回歸用戶方面的落差。
下一階段:穩定幣之戰回歸「用戶為本」
這場爭論不只是情緒反應,更揭示了加密產業正走向一個關鍵岔路:「穩定幣發行商到底是要服務傳統市場,還是專注加密原生社群?」
DeFi 社群始終重視「價值如何分配」這件事,凸顯他們支持的不只是穩定幣本身,更是其背後代表的價值觀——是否福禍共享、是否透明、是否仍屬於這個鏈上世界。
隨著 Circle 登上傳統資本市場舞台,這場穩定幣的話語權之爭才正要開始。
這篇文章 遍佈 DeFi 走向傳統金融,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上市算是一種加密渣男嗎?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